拉爵将阿莫林比作阿尔特塔?简直是无稽之谈!
摘要:曼联共有人吉姆・拉特克利夫爵士近日发表言论,称阿尔特塔执教阿森纳初期同样面临困境,以此为阿莫林辩护——这番话在北伦敦(阿森纳所在地)必然引发质疑。
曼联共有人吉姆・拉特克利夫爵士近日发表言论,称阿尔特塔执教阿森纳初期同样面临困境,以此为阿莫林辩护——这番话在北伦敦(阿森纳所在地)必然引发质疑。
拉特克利夫在《泰晤士报》的《商业播客》节目中提到阿尔特塔的阿森纳起步阶段,称应给阿莫林更多时间适应老特拉福德:“看看阿森纳的阿尔特塔,他执教前两年的日子可不好过。”
这种对比相当奇怪,而对曼联而言不幸的是,它很容易被推翻。从“阿森纳需要时间在阿尔特塔麾下重归争冠行列”这一点来说,拉特克利夫的说法没错,但两位主帅的执教思路却截然不同。阿莫林非但没有效仿阿尔特塔的模式,反而在走一条完全相反的路。
1、阿尔特塔的务实主义vs阿莫林的教条主义
2019年12月阿尔特塔上任时,外界普遍预期这位西班牙教头会立即在酋长球场推行“攻势足球+控球主导”的风格——毕竟他此前三年在曼城担任瓜迪奥拉的助教,深受其影响。
但阿尔特塔很快意识到,强行推行这套体系会暴露球员的短板,让球队处境雪上加霜。在与新阵容的首次会面中,他将所有椅子倒扣,称这堆“混乱的椅子”就像当时球场上的球队。
因此,他优先从后防建设入手,先为球队打造稳固的防守框架与战术结构。这种适应性与务实主义让阿森纳成为比预期中更偏向防守的球队,但也为球队带来了足总杯冠军。
阿森纳凭借“三后卫(常变五后卫)+深度回撤防守”的战术夺得冠军。在对阵曼城与切尔西的比赛中,阿森纳的控球率仅为29%和40%。几个月后,阿尔特塔解释道:“我们希望过渡到4-3-3阵型,但要实现这一点,每个位置都需要具备高度适配的能力。而现在,有五六个位置的球员还达不到要求。”
他还曾单独表示:“我不想急于求成,把球员推向他们无法胜任的领域——那样做没有任何意义。”
这与阿莫林在老特拉福德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。阿莫林自上任第一天起就坚持,绝不会在“3-4-2-1体系”上妥协:“我没有任何犹豫,也没有第二种选择。”
换句话说,阿尔特塔会根据球员调整战术;而阿莫林则试图让球员适应自己的战术——目前来看,这种尝试基本以失败告终。
2、截然不同的起步战绩
拉特克利夫称阿尔特塔“执教前两年日子不好过”,这种说法并非完全属实——至少与阿莫林目前的战绩相比是这样。诚然,阿尔特塔执教首年的阿森纳偶有起伏,但从未陷入阿莫林在曼联的困境。
阿尔特塔上任仅8个月就率队夺得足总杯,几周后又拿下社区盾杯。在新冠疫情笼罩下的俱乐部低谷期,这两座来自温布利球场的冠军为球队带来了喜悦与希望。
英超赛场上,阿尔特塔执教前两个赛季,阿森纳均以第8名收官。这样的成绩固然令人失望,但远不及阿莫林上赛季率曼联仅获第15名的灾难级表现。
如今阿莫林已执教曼联50场比赛,将其战绩与阿尔特塔执教阿森纳前50场对比,差距一目了然:阿莫林在前50场仅赢下19场,而阿尔特塔赢了27场;阿莫林麾下的曼联丢了76球,阿尔特塔时期的阿森纳则仅丢48球。
此外,阿尔特塔执教首年还率队在对阵英超“Big6”(传统六强)的比赛中取得5场胜利,而阿莫林至今对阵Big6仅赢过2场。
3、对青训球员的态度
阿尔特塔治下阿森纳的复兴,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英格兰年轻球员——尤其是俱乐部青训球员的信任。例如,萨卡与史密斯・罗的崛起,不仅开启了阿尔特塔的重建计划,也让他保住了帅位。
不同时期,阿尔特塔还对恩凯蒂亚、梅特兰-奈尔斯、尼尔森等青训球员给予了充分信任。在阿尔特塔麾下,这三位青训毕业生共为一线队出场超过260次。
执教初期,阿尔特塔还推动阿森纳引进本・怀特、拉姆斯代尔等英格兰年轻球员,并重用霍尔丁、钱伯斯等本土球员。
而在曼联,阿莫林与拉什福德产生矛盾,也未给另一位青训毕业生科比・梅努安排稳定的出场时间。此外,曼联还放走了新星加纳乔——他因与主帅关系破裂,最终转会切尔西。
阿尔特塔与阿莫林有一个相似点:两人都将俱乐部文化置于个人球星之上,且对球员行为标准要求严格。但关键区别在于:阿尔特塔边缘化的是奥巴梅扬等高薪外援;而阿莫林发生冲突(或边缘化)的,却是深受球迷喜爱的俱乐部青训球员。
这一切都说明:如果曼联管理层认为阿尔特塔的成功模式可供阿莫林效仿,那他们要么完全误解了北伦敦(阿森纳)的真实情况,要么就需要督促自家主帅彻底改变执教方式。
声明: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有任何侵权或者不同意发布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及时处理。
相关资讯

热门推荐

最新资讯
